曹东义:衡水冀州的药王邳彤,是最早的药王,也是赫赫有名的战将

曹东义
2025-01-13
来源:本网

安国的祁州药王邳彤是衡水冀州人 河北省安国市古称祁州,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,素有“药都”和“天下第一药市”之称。安国药市的兴盛,起源于药王庙。凡参加药市的人,总要去瞻仰、拜谒药王庙。

据说安国药王庙,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,北宋又拓址新建。庙中祭祀人物为邳彤,他是汉信都(今河北冀州人),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,曾作过曲阳(今河北晋州市)郡太守。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,英勇善战,忠心耿耿,且足智多谋,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,官至太常少府(相当于宰相)。邳彤酷爱医学,颇受军民拥戴,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。他为政清廉,精于医理,经常行医于民间,深得百姓拥戴。整座建筑占地25亩,分四进院落和两个跨院一个广场,共17座单体建筑。庙前有两根铁铸造旗杆,庙内有药王墓、十大名医像、药王正殿、寝殿等,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纪念古代医圣的古建筑群。

药王庙分三进院落,由马殿、药王墓亭、正殿、后殿、名医殿、碑房、钟鼓楼等单体建筑十三座。山门正中悬有清朝乾隆年间丞相刘壅书写的“药王庙”巨匾。中院墓墓亭内竖一高3.8米,上刻“敕封明灵昭惠显佑王之墓”透雕木碑。两侧的名医殿内塑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像。庙中碑碣林立,壁画生辉。各殿内挂满历代名人和各地药商帮会书写的匾额。庙前的木质牌楼高8.4米,为三栋四楹庑殿顶,工艺精湛,为国内木制牌楼之珍品。两根铁铸旗杆,高达24米,每根重约要15吨,盘龙翔凤,悬斗挂铃,造型奇巧独特,国内实属罕见。 该庙建成后,进香参拜者纷至沓来,逐渐形成安国庙会。千百年来,这里客商云集,百货交流,其中以中草药为主,发展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药材集散中心。安国被誉为为“药都”和“天下第一药市”。故有安国药业起源以药王庙之说。

安国药王庙

安国药王庙坐落于安国市城南(原南关),是全国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。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(公元976-984年),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安国药王庙的来历,有一个神话传说。相传宋秦王得疾,久治不愈,邳彤显灵治愈,宋秦王问其姓名,告之“祁州南门外人也”,“遣使即其地,始知为神”,遂封王建庙祀之。北宋建中靖国元年(公元1101年)追封邳彤为侯,后改封公,南宋咸淳六年(公元1270年)又加封为“明灵昭惠显王”。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,“药王”影响越来越大。药王庙的建立,反映了后人对施德于民的邳彤的一种怀念之情。自从为邳彤建庙设祀以来,一般民众有病求助于药王,善男信女,常来进香,业药者乘机售药,以至逐渐形成了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材庙会,历经几百年而不衰,以至有“草到安国始成药,药到祁州始生香”的说法。

明朝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仿照宋代临安(今浙江杭州)的药王庙,以邳彤墓为中心,扩建药王庙。经明、清两代历次修葺,始成为现在的规模。药王庙建筑群占地3200多平方米,坐东向西,结构严整。在牌坊正中匾额,书有“显灵河北”描金大字。牌坊两侧有一对石狮,两根铁旗杆上铸有一副对联:“铁树双旗光射斗;神庥普荫德参天。”铁旗杆上悬挂着风铃,迎风作响,给人一种悠远肃穆的感觉。药王墓亭在药王庙的中院。墓为亭式,木拱起脊,琉璃瓦顶,外形玲珑别致,富有民族特色。墓碑上书有“敕封明灵昭惠显王之墓”。墓碑南北两廊及西面,碑碣林立,有几十块之多,记载着药王庙和药都的发展变化。

在药王庙亭南北两侧的配殿里,塑有我国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张子和、刘河间等十大名医人物像。这些塑像,据传为天津泥人张远祖之作,工整精细,形神兼备。

药王正殿是药王庙的主殿,殿中正位为药王身着龙袍的全身坐像,神采奕奕,端庄而又慈祥。药王两侧,分立着八名雄姿英发的武将,给正殿增加了庄重威严的气氛。正殿建筑宏伟,雕镂精湛,琉璃瓦覆盖,辉映耀目。药王庙因药市而声名远播。1981年,国家医药代表团到日本大阪参观那里的药王庙,谁知女解说员说的第一句话竟是“(日本的)药王来自中国的祁州。”

王莽末年,天下群雄并起,希望复兴汉室,邳彤初为和成郡卒正。刘秀在黄河北起事,复兴汉业,至下曲阳,彤率城投降,仍封为和成太守。刘秀留止数日继续北伐,到蓟(今北京西北),恰逢王朗在河北起兵,所过郡县无不降迎,惟和成与信都二郡监守不下。刘秀在北方闻报慌忙回兵,然未至信都兵将尽失。邳彤即派二千精骑迎刘秀至信都共商退兵之策,然议者多言以信都之兵护刘秀返还长安,惟邳彤当庭直谏:“ 天下之民思汉久矣。明公本汉室宗亲,今振臂一呼,天下影从。王朗不过一介匹夫,集一帮乌合之众尚 能威震燕赵;况明公奋二郡之兵,扬响应之威,以攻何城不克,以战何军不服!如今倘失此机会而避走长安,岂只失掉河北,三秦必惊,威名损堕实不足取。且明公如无征伐河北之意,信都之兵恐难随君西退长安。”

刘秀采纳邳彤的建议,并拜邳彤为后大将军,命邳率军直征王朗,相继收复堂阳,破白奢于中山。后信都守将投降王朗,王朗即捕邳彤全家老小,送信威胁邳彤曰:“降可封爵,否则灭族。”邳彤涕泣言于信使: “事者不得顾家,刘公待我不薄,吾岂可复念私乎?”不日,信都为刘秀别部攻下,邳彤全家才得以幸 免于难。

及攻下邯郸,邳彤被封武义侯,建武元年(公元25年),受封灵寿侯,行大司空事。后为左曹侍中,常伴刘秀征战杀伐,屡立战功,至建武六年(公元30年)殉国。史称邳彤为“一言可以兴邦”之俊杰。

民间传说邳彤医术精湛,经常扮作游医给百姓治病,疗效颇佳,被称为“神医”。至今,在安国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年邳彤游历京城,恰巧遇到皇帝爱女患病,宫里御医束手无策。爱女心切的皇帝令人将皇榜贴满大街小巷,寻民间名医为公主诊疗,并许诺“谁能治好公主的病,愿索金银者,必然重赏;愿招为驸马者,即可娶公主为妻。”邳彤伸手揭下皇榜。经过一番望、闻、问、切,邳彤弄明白了公主的病情,断定公主是消化不良,导致胃口闭锁。他回到住处后,将身上的污泥搓成一个药丸,给公主奉上。公主服下后,一阵剧烈的恶心,呕吐之后,慢慢地能进食水,不几日,食欲正常,神色好转。邳彤怕皇上知道“药丸”的内情怪罪下来,连夜逃出京城奔回故里。皇上念其为公主治病有功,便传圣旨:封邳彤为药王,并在其家乡祁州立庙。就这样,邳彤被世人尊崇为“药王”。

药王邳彤听说南方瘟疫流行,便离开家乡祁州前往南方为百姓治病。邳彤离家后,母亲得了重病,百医无效。捎信给邳彤,邳彤在南方的病人很多,又离不开。不久,邳彤托人捎来一封家信,家人按信上写的方子,治愈了他母亲的疾病。

在安国,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:“穿山甲,王不留,小媳妇喝了顺怀流。”形象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(也叫王不留)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。王不留是一种草的种子,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、通乳止痛的效果,据说它的发现者是邳彤,可邳彤为什么会给它们起这样古怪的名字呢?这还得从当年王莽追杀刘秀讲起。

当年,追杀刘秀的官兵,在邳彤的家乡四处宣扬刘秀是冒牌的汉室宗亲,王莽才是真正的汉室皇帝,让老百姓给他们腾出好房子,送来好吃好喝的犒赏官兵。可村民们对王莽这支祸害百姓的军队深恶痛绝,早就坚壁清野,躲进青纱帐了。王莽火冒三丈,扬言要斩尽杀绝。这时,谋士进言说:“穷山恶水出刁民,跟他们斗气不值得,万岁还是追杀刘秀要紧。”王莽听了,才悻悻地离开了这里。想到家乡这段不留假大汉皇帝王莽食宿的往事,邳彤就给那味草药起了个名字叫“王不留行”,提醒人们牢记“得人心者得天下”的道理。

民间传说,未必可信。关于药王庙故事的另一版本则说,宋朝年间,祁州(今日安国)南关土地庙前有一皮匠摊。一天,土地庙前贴了一张招医的皇榜,原来皇帝最宠爱的公主得了重病,经过太医治疗不见好转,现终日昏昏入睡,病入膏肓。皇帝无耐,下令张皇榜招天下名医.皇榜上写:治好公主者重赏千金并招为驸马。皇榜贴出数日不见有人揭榜,急坏了守榜特使,更急坏了皮匠。

皮匠以修鞋钉掌为生,连日来看皇榜的人山人海,皮匠摊被挤的东倒西歪,没有了生意怎生是好?气急败坏之下,皮匠一把扯下皇榜。他哪知这一扯惹下大祸,守榜特使见此不容分说抓皮匠去京城为公主瞧病。皇帝老子哪知来者是皮匠,可怜皮匠被安排在宫内候旨,心里想,这下完了,等死吧,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。人固有一死,但不能死的不明不白.皮匠冷静下来,抓耳挠腮,直挠头皮,苦思冥想逃生之计。忽闻太监唤神医晋见,皮匠大汗淋漓,情急之下,将挠下的雪花头皮和身上的陈年老裉撮成小球数枚交与太监.并对太监说:此乃家传秘方,包治百病,尔乃皮匠,不便见公主玉容.太监心想也是,便将妙药灵丹捧走。

皮匠见太监离去,心想此时不溜更待何时,随急急如丧家之犬,惶惶如漏网之鱼,星夜奔命逃回祁州。话说公主服下灵丹片刻,肚中便翻江倒海,吐的是一塌糊涂。见此,皇帝、皇后,太医、太监大惊失色。谁知公主如梦初醒,樱桃小口虽沾满污物,嘴里却直嚷嚷我好饿,边嚷边从床上爬起来找吃的。皇帝龙颜大悦,喜命召见神医,太监速去速回:回禀皇上,神医不愿领赏已回祁州..皇帝急命御林军前往祁州请神医欲兑现诺言并招为驸马。原来公主整日大鱼大肉,健身房里从来不见她去过。长此以往,导致肚中停积食物胃口闭塞,太医院王太医们自作聪明,以人参鹿茸等为公主治病,庸医误事,坑了公主了。谁知皮匠的泥丸是正宗的泻药,歪打正着,治好了公主玉体.皮匠哪知会此事。接着说御林军在守榜特使带领下快马加鞭来到祁州,那皮匠逃回后正在收拾皮匠摊,准备离家出走,见当兵的追来心想,这下死定了,上天无路,下地无门,见旁边有一枯井,便一头扎下,结束了他光灰不灿烂的一生!后来,皇帝追封皮匠为药王,并在皮匠生前所在地土地庙原址建药王庙,遇难处枯井旁修药王墓,还下令免收全国皮匠税收。所以药王庙又称皮王庙,国税局地税局时至今日也不敢收皮匠的税。从那以后至今,药王庙香火不断,各地药商纷纷携药前来沐浴神灵。

有学者指出,安国(古称祁州)有座药王庙,药王庙里供奉着药王。药王究竟是何人,多年来众说不一,有说是神农,有说是张森,但都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考证。但药王是邳彤之说,流传已有200年的历史。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,且有些历史资料可考。邳彤既然是一员武将,又怎样成为药王庙的药王呢?据乾隆二十年(公元1755年)《祁州志》记载:“汉邳彤王墓,在南门外”;“汉邳彤王庙,俗呼为皮场王庙。即药王庙也,在邑南关”。又查药王庙内的碑记,最早出现邳彤之说的是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,由进士沈鸣琦撰写的一篇碑文:“祁之财崇祀药王也……惟存碑碣均未详其巅末,识者憾焉,考之邑乘,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,邳姓彤名,邑之南关有王之故墓在,遂祀焉。”之后,直至民国初年,又有不少碑、匾是颂扬邳彤的。在正殿两旁,有清光绪年间山西药商悬挂的一副对联,文曰:“从白水真人而游,业恢炎汉,绩懋邯郸,伟烈彪垂廿八将;钟黄岐济世之道,术衍灵枢,惠遗商旅,仁风广被十三州。”这不但颂扬了邳彤扶汉保国的战功,而且也推崇了邳彤医术的高明,可见邳彤之说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。

关于“药王系邳彤”之说的形成,在整个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,正是安国药业的全盛时期,全国各地药商云集祁州,对药王的朝拜日趋隆重,在迷信盛行的社会背景下,药王庙内的药王没有真名实姓,又怎能吸引和凝聚各地的客商呢?这就迫使安国的官吏士绅们,必须树起一个使人相信和敬仰的药王形象。但清朝以前又没有关于药王的记载,立谁为药王,可能经历了长期的酝酿,最后立了邳彤为药王。

因为邳彤是汉朝大将,祁州南关又有邳彤墓,且有给宋秦王治病之医是祁州南关南门外人之传说,当时宋廷又没有找到这个神医。说是邳彤显灵,合情合理。邳彤就这样当了药王,至今还坐在药王庙里。

邳彤既已成了药王,就必须让人信服。立邳彤为王之人,深知邳彤戎马生涯,史书又无他行医的记载,于是便迎合当时社会的迷信潮流,利用北宋年间“死人”给“活人”治病的传说,反过来“活人”给“死人”立说,因此在安国至今还传说着邳彤生前医术如何高明,如何给平民百姓治病的传说和故事。例如:至今还传说着“药王摘匾”的故事:邳彤生前给人看病,并且看一个好一个,被人誉为“神医”,他为官时有一同僚得了当时很难治的“对口疮”,经邳彤治疗,很快便好了。同僚深为感激,给邳彤门上挂了一块“药王邳彤”的大匾,后来邳彤的姑妈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,他却怎么也治不好,结果被一村医治好了。邳彤深感自己医术不精,称不上药王,便把匾摘下来,自己也常扮成村医,走村串户,集方采药,医术越来越精,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,被人们尊为药王。

为了进一步树立药王邳彤的形象,扩大他的影响,清朝嘉庆年间,还在药王庙墓亭两侧增修了名医殿,配塑了十大名医的形象,增塑了两匹战马,以示邳彤之威武。

现代关于“药王系邳彤”之说的看法,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,邳彤成为药王是人为的附会,不可置信。但是,邳彤作为安国药王的形象,已有200多年历史,几代相传,沿袭至今,药王就是邳彤,邳彤就是药王的说法已在相当广泛的地区和人民中间流传,而且药王邳彤之说对安国药业的发展,起了象征的作用。为了尊重这段历史,尊重人们的习惯认识,让邳彤继续充当药王的形象,也无不可。

实际上,至今关于安国药王庙的药王是谁已经并不重要了,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,而安国的药王庙还更是药材经营的标志,是药商竞争与凝聚的物化对象。

根据《任丘县志》记载,扁鹊故里鄚州历史上也有药市,扁鹊大庙“康熙戊午(公元1678年)毁于火”,大火之后,药市衰落,不远处的安国药市崛起,或者更加兴盛,这也是一个历史机缘。(作者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院长 曹东义)


阅读4445
分享
写评论...
轮播多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