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东义:行医五十年,酸甜苦辣说不完

曹东义
2024-12-12
来源:本网

图片

1975年1月,我成为村里的“半农半医”,如今已经过去了50年了,那是毛主席领导着我走入医门。有人说那时的村医是“赤脚医生”,现在有人觉得这个称呼太土气了,所以应该更名为“乡村医生”。我从村医到公社医院工作,是因为我的父亲在衡水地区防疫站工作,与地区卫生局在同一个院子里,他给小侯公社医院要了指标,武装了X光机,有了化验室。我因此有机会到卫校接受培训,然后在县医院放射科进修了半年多,回到公社医院就赶上了唐山大地震以及打倒四人帮的政治运动。

我虽然在公社医院的药房里住了将近三年,每天抓药,有时碾药、制药丸,或者坐着毛驴车到县城药材公司进草药,但是对于三位老中医的方药看不懂。付宏耐、王玉增、刘群锁老先生周围经常围着一圈老百姓,老西医张西平先生说他们都是“栓老婆橛”,但是对于老中医经常出诊深受大众欢迎也是无可奈何。

恢复高考之后,我考进了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,五年里中西医知识各学了一半,开始用中医药为大众开方治病。有的乡亲说吃我开的药可以半年健康,所以寒暑假经常有人找我看病,但是当时对于中医药的理解还比较肤浅。大学毕业后成为衡水地区中医院创院职工,在县医院内儿科病房协助工作8个月,见证了那个时代基层卫生的状况。此后参加河北省“四大经典提高班”,并于1985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。

读研期间在北大进修《古汉语》《版本学》《目录学》《校勘学》等,开始进入中医殿堂。在研究生部读研期间方药中先生讲《内经》、王琦院士讲《伤寒》、何绍奇先生论各家学说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导师余瀛鳌国医大师指导我研究《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》,使我对于学术史的研究找到了着力点,刘渡舟先生、赵绍琴先生主持我的硕士论文答辩会,让我经历了严格的学术检验。

1988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河北省中医药研究所,当时的办公地点在省中医院和中医学院,因临床基地不足就参与创建了“联合门诊部”,是和河北省第一休干所共同创办的,主要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。此后,主持“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”获得京津冀川陕湘十一位著名中医专家好评,也获得了1993年度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,此后出版了《神医扁鹊之谜》。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,据说科研机构要“断皇粮”,因此我停薪留职十年创办门诊部,开始了面向社会靠医疗服务交房租、上缴工资、管理费的职业训练。当然,这些历练的成绩远不如吴以岭院士等同学、同道的事业发达,只是赢得了可以生存的空间。

2003年非典爆发之前我回了单位,此前已经成了河北医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,王丽是我带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,她后来成了李佃贵大师的博士。我申报的“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”课题,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,先后出版了《中医外感热病学史》、《温疫论译注》《中医群英战SARS》《热病新论》等。

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“优秀临床人才培养项目”,我没赶上报名,但是参加了河北省第一批优才,并且与国优第一批学员经常在一起集体学习,因此机缘巧合,有幸在科技部中医发展战略课题组贾谦先生推荐下,能够于2005年拜师邓铁涛和朱良春先生,省局和省中医药学会发函,感谢和祝贺这件不同寻常的事情。我到南通参与中医首届“名师高徒学术传承”盛会,后来在广州见到了更多的中医学家,也见证了“国医大师”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。

2006年反中医思潮沉渣泛起,我在网络和媒体上发表大量文章,先后出版了《回归中医》《捍卫中医》《关注中医》《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》《中医大智慧》《中医近现代史话》《永远的大道国医》,主编《挺起中医脊梁》《河北中医五千年》等,投入到一些列普及宣传中医药的活动之中,得到老前辈中医、领导、群众的关注和鼓励,也出版了《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》《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》,编写了《邓铁涛传略》等书稿。

2012年成为河北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,也当选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研究专委会的主任委员,目前已经连任了三届,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成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。

2018年与河北名医赵振兴先生主编了《双师带徒实录》。我努力探索扁鹊学术与中医经典形成的历史脉络,2019年与张志文先生主编出版了《中医从哪里来》《医宗扁鹊》,2022年主编了《医经学派》《扁鹊学术思想研究》。为了响应邓铁涛先生“寒温统一”的研究任务,2017年与河北名医方朝义教授主编了《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》,2022年与国医大师路志正、吴大真教授等一起主编了《外感热病临证金鉴——古今名医名著名方》,2024年主编了《承先启后瘟疫论》。

说完了我行医五十年的大致脉络,那么如何概括我的临床特色、治病经验?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,也是必须回答的历史之问。

首先,要看清我们所处的时代,是一个中西医共存的时代,也是中医指导理论“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”等不被科学界承认的时代,必须用西医能听懂的语言说中医的特点。

我认为,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,西医属于构成论的医学;生成的生命离不开环境,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,“时空化”是中医的哲学智慧,中医“以无为本”,这个“无”不是真空,不是什么也没有,而是充满暗物质、暗能量,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,因此才能“有生于无,无生于有”;西医的构成论,主张“结构决定功能”,因此西医“以有为本”。研究生命结构的时候,一般无需把结构之外的内容纳入进来,时空、天地、万物在人体之外,因此西医不太重视这些东西,甚至如余云岫所说“绝天地通”是科学的本意,他说中医主张“天地通”则不科学,甚至属于“巫术”。

必须强调,生命的结构是一个“不稳定结构”,并且存在着“细胞核同质化”,因此“结构决定功能”是一个初浅知识,不能进行到底。所谓不稳定结构,是指细胞的存在需要体内环境非常复杂的支撑条件,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网络调节,需要大量的基础条件,比如温湿度、渗透液、酸碱度、营养元素、细胞因子等等许多制约,一旦不具备这些条件细胞就会凋亡,或者变性坏死。因此,生命是一个以活细胞为支撑的不稳定网状结构,不是独立的稳定结构。而且,克隆羊、克隆牛、基因序列检测技术的成熟,都说明所有的体细胞都存在“细胞核的同质化”,也就是细胞核是一个“全息胚”,与全能干细胞一样。因此“结构决定功能”属于相对真理,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。

由此来看,中医的诊治过程,绝不能在西医病名底下分型治疗,这就是我20多年之前主张的“冲出西医病名围城,中医才能卓然自立”。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、可转化性;西医的病名强调疾病的排他性、永久性。因此,中医的病名也是“以无为本”,病名之“立”就是为了“破”,破除疾病不仅需要“辨证论治”,还需要未病先治、形神共治、杂合以治、食疗能治、健身助治、内病外治、外病内治等“活法巧治”。

因此,我对经方的理解,不局限于“方证对应”,而是需要“懂源流、知体系、会妙用”;经方的体系,有张仲景的六经辨证,也有《汤液经》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六合辨证。2025年我出版《六合辨证》,就是为了把两大辨证体系区分开,也指出它们的有机联系。

我主张“六合辨证立规矩,六经辨证讲权衡”。所谓六合就是前后左右上下,也就是左青龙右白虎,前朱雀后玄武,中间有黄土。时间上有春夏秋冬的不间断,空间上没有分割,或者时空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但是又可以相对分成不同时空领域。时空是边界,而变化只能在时空之中发生。

从《汤液经》《内经》《汉书艺文志》都可以见到六合辨证的萌芽,只是张仲景在东汉末年集大成了“六经辨证”的体系,六合辨证的模式淡出了大家的视野。张仲景这样做,在那个时代,既是迫不得已的事情,也是传承创新的需要;在今天重提六合辨证,更是为了与时俱进,发展中医学术,是一个升级版。

六合辨证根源于河图、洛书,是天人相关思想最重要的体现,它包涵了时空、整体、自然、生成、象数几个要素,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,可以在一个中药方子里体现出来,也就是“六合正精寓一方”。

六合辨证与《难经》泻南补北,《辅行诀》、《四圣心源》、《圆运动古医学》,路志正先生的“居中央运四旁”,邓老的五脏相关虚损病机,朱老的益肾蠲痹思路,余瀛鳌先生的“通治方”思想,都可以无缝对接,熔于一炉。这就是《内经》主张的“病为本,工为标”,医生的帮助就像拧螺丝,用一字改锥,不如十字改锥,更不如六角帽的扳手。一个医生的治疗,也像开汽车只有油门不行,只有刹车更不行,踩油门是给正能量,踩刹车则属于负性措施,踩离合则檫肩而过不能深刻影响汽车的运行,但是汽车也离不开离合。

我希望通过总结过去的医案,能够揭示行医五十年的过程,如何找到了“六合正精寓一方”。

想说的内容还有很多,但愿您能找到自己的知音,不再于医学的丛林之中感到迷茫。


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
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

曹东义2024年12月10日写于求石得玉书屋


编辑:孙业腾 刘长闻


阅读2360
分享
写评论...
轮播多图